研究所介绍

INTRODUCTION TO THE INSTITU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STITUTE

研究所介绍

历史足迹

HISTORICAL FOOTPRINTS

造就辉煌的超声医学科发展史

       我国医学超声诊断研究起始于上海,发祥地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自1958年创新应用于临床以来,已逾六十载。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并不断发展,成为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影像诊断方法。六院,也被誉为中国超声诊断的发源地,是超声诊断人才培养的摇篮。

一、中国超声诊断技术的创立

    (一) 中国超声诊断技术创立探索者———安适       /uploads/image/2021/10/15/WQ.png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掀起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上海六院的先辈们,以敏锐的眼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科学务实的作风创立了超声诊断新技术从而轰动整个医学界。 

       安适,浙江定海人,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爱国企业家安子介胞弟,1956年受聘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组建摄影室并负责医学情报资料工作。他精通六国外语,学识渊博,修养儒雅,思维敏捷,善于捕捉灵感,有扩散性求异思维特质且求精务实。在当时追求技术革新,向科学进军的特定年代, 他也满怀激情思考着“该用什么向党献礼”。1958年夏秋时节,家住静安寺附近的他,在路过南京路“四新”展示陈列展览橱窗时,看到了橱窗里摆放着一台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吴绳武工程师1955年研制生产的Ⅰ型工业超声探伤仪,他兴奋不已。因为,他曾看到过一篇国外关于应用工业超声探伤仪(A超)诊断疾病的报道。那时江南造船厂用超声仪来探测检查锻压的船用钢轴有无内伤和气泡,借以保障质量,因为介质不同或者介质密度不一,反射波就会有差异。那么是否可以试用这个超声探伤仪来探测人体病变呢?他旋即返回医院(当时上海六院位于北京西路1400号)向领导汇报,想用吴工研制的仪器诊断疾病,得到了朱瑞镛院长的大力支持,院长及时通过妇产科员工家属和对方军代表联系,借用了江南造船厂的设备进行人体试验,并请吴绳武工程师来六院指导仪器的使用。

    (二) 中国用于人体诊断的第一台犃型超声仪/uploads/image/2021/10/15/dasfad.png       

       最先用超声探伤仪试测人体的部位是下肢,发现人体软组织与骨骼反射波明显不同,而含液体器官与周围组织也类似。1958年9月,研究发现病灶波形明显不同于正常组织波型,这是超声诊断第一次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其后,朱瑞镛院长调集人员,由医院斥资5000元购买了 一台江南Ⅰ型工业探伤仪,成立超声研究小组,对多种疾病进行探索性诊断。他们与吴工一起改进了适合人体使用的探头,这就是中国用于人体诊断的第一台A型超声仪。正是因为敏锐、执着与专注的安先生和朱院长的“慧眼”使得超声诊断迅速应用于中国临床。朱瑞镛作为上海市立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在得知这一设想时并没有拒绝超声诊断这一新生事物,反而是大力支持并加以培育。

       安适作为中国超声诊断核心奠基人,被周永昌教授誉为中国超声诊断第一人。 

    (三) 我国超声诊断第一个由政府批准的超声波研究室及上海市超声波医用研究小组———科技攻关协作组的诞生

      上海市立第六人民医院诊断超声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讯息不断传出,1958年底已累计病例200余例,同年12月,不时有其他医院人员慕名前来参观。1959年1月27日《新民晚报》对上海六院超声医学研究成果“用超声波探查癌肿”作了正式报道,轰动了整个医学界,从而揭开了开启中国超声诊断技术划时代的序幕。一时间引起许多兄弟医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此后广慈(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和肿瘤医院等相继也开展了超声诊断的研究,并都去江南造船厂邀请吴绳武工程师到医院指导,致使吴工程师忙不过来。同年4月初朱瑞镛院长向上海市卫生局建议并组织了上海市各大医院和有关工厂的超声诊断研究人员一起成立了超声诊断研究协作组,在当时的北京西路1400号一栋灰白色小楼的二楼东北角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由政府部门批准的超声研究机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波研究室以及依托该研究室的上海市超声波医用研究小组———我国超声诊断新技术全市性第一个科技攻关协作组。上海市超声波医用研究协作小组由朱瑞镛院长任组长, 开始由放射科副主任储凤梧兼任秘书(不久后由周永昌接任秘书)。协作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领导组,由各单位领导组成,根据需要每1~2次不定期召开会议,其任务是制定研究方向和协调关系(周永昌主治医师参加了同年5月14日的领导组会议,该次会议要求技术组根据医院的特点明确分工,定期开展活动,及时交流)。二是超声技术组,技术组又分为超声诊断组和仪器组两部分: 超声诊断组每周碰头一次;仪器组的任务是接受领导组和诊断组提出的要求,研制和改进超声诊断仪供临床试用。协作组单位包括最先的五院二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包括上海医专)、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瑞金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江南造船厂和国营精密医疗器械厂,而后扩展至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华山医院)、上/uploads/image/2021/10/15/arwsy.png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和宇宙医用仪器厂。 协作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每周五在市六医院小楼二楼超声波研究室办公室聚会,请吴绳武讲超声理论知识,小组成员切磋各自的工作经验与疑难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对超声的应用起到普及推广作用。为了进一 步加强研究协作组的领导和协调,强化超声技术和临床的结合,1960年1月,院长指派从事泌尿超声碎石的周永昌医师正式调入由上海市卫生局批准的超声研究室,任副主任(1965年升为主任)并正式任协作组秘书。

      当时的六院超声波研究室组织框架较为齐全,下设临床、仪器、声学实验和资料4个组,共有研究及辅助人员9人。

二、上海最早超声诊断研究机构的丰功伟绩

     (一) 短短两三年内创造的几个我国第一

       上海市超声波医用研究小组成立后,各医院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室(或工作室),探索开发了许多实用可推广的应用技术。在朱瑞镛院长直接领导下,周永昌作为小组的实际领导人和协作组安适等主要骨干成员一起,以强大

cvgdfz.png

sdfsfhfyed.jpg

的组织协调能力、务实的作风,不负众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工作,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创造了许多我国第一:第一篇超声诊断系统性论文于1960年1月3日正式公开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1960年第1号期刊上,《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为此写下了激情洋溢的编者按;195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第一届超声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安适作为正式代表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超声波临床诊断应用的初步报告”。这是第一篇关于超声诊断的系统性论文大会报告(该论文也刊载于上海超声诊断研究协作组1960年7月内部出的第一辑《超声诊断论文集》)。 该次会议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全国各地代表纷纷前来上海六院等单位参观,由于接待工作应接不暇,于是周永昌等产生了办学习班的念头;六院于次年举办了我国第一个超声诊断训练班。同时编辑内部刊物,而后出版我国第一部超声诊断学著作(于1960年底写成,1961年7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供学员学习;作为卫生部超声培训基地,受卫生部委托又举办了4期超声诊断训练班,为我国超声诊断技术的早期应用和推广培养了第一批种子人才,这些种子人才又继续在各省市连续开办培训班。超声诊断新技术如星火燎原般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解决了许多基层医院常见病的诊断问题。 上海六院被誉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和超声诊断种子人才培养的摇篮。

sfsghg-2.jpg


    (二) 中国临床超声诊断医学独立建科的发祥地

       我国A型超声诊断技术应用始发于上海六院,一开始就不隶属于放射科,而独立建立工作室, 从事的人员多是临床学科或理疗室的医师,这种新技术诊断工作模式后被全国各省市医院复制。 A超时期形成的科室设置、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为改革开放后超声影像学新技术引进及迅速消化、 为超声学科的相对独立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上海六院被誉为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人才培养的摇篮。60年来,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和全国兄弟省市几代超声人艰苦奋斗,中国诊断超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建制的三级学科,其标志性事件是超声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超声医学学位的单列。 我国超声的这种独立建制,明显不同于国外超声隶属于放射科,即使改革开放后,这种建制也并没有被同化,而是继续以原有模式前行,但又不断吸收国外新技术,也吸收兄弟影像科室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丰富自己。 这种独立建制特别适合于中国国情。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超声对患者及医生无辐射,实时显示,并且相对易于移动,设备价格相对不昂贵,十分适合于广大城乡诊病、筛查等广泛应用。我国的这种独立建制,十分有利于超声诊断的规模应用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超声执业注册医师已经超过了放射影像学科,而成为影像学中注册医师最多的学科。超声影像诊断已普及到社区医院,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也是超声诊断装机量最大、超声绿色技术受益人群最多的国家。 追溯我国超声学科的发展轨迹,上海六院是创造奇迹的地方。上海是我国临床超声独立建科的雏形发祥地,这是上海对全国的超声学科发展的最大的贡献。

三、早期超声学科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一) 在超声诊断发展开创时期不可忘却的重要推动者

       回眸往昔,1958至1965年对于中国超声医学事业的发展来说,是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而在这其中不得不感谢的是给予信任和帮助的三位领导,他们是之前屡次提到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朱瑞镛,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周诚浒以及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应崇福。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才使得中国超声诊断在那段时间发展得如此迅猛。朱瑞镛后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对新生事物有敏锐的眼光,看准超声诊断是一颗好苗子,大力支持,加以培养, 紧抓不放。他是我国超声诊断协作研究和超声科室独立设置的创导者,在上海老一辈医学专家

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周诚浒是国内知名的眼科专家,1963—1965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期间,对超声诊断十分支持和重视,为了支持召开全国第一次超声诊断会议,他拨出2000元经费用于办会(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派出全套会务人员,租用锦江饭店小礼堂,用高规格召开超声诊断学术会议(1964年7月),邀请全国有关学者参加会议,这些举动足以显示周诚浒对于中国超声医学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接纳。不仅如此,周诚浒是最先一批使用超声诊断来解决一 些眼科疾病诊断问题的专家,1965年他和周永昌携带了5MHzA型超声仪赴广州为越南主席胡志明眼疾会诊。应崇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超声学奠基人(超声学属声学领域范畴,超声医学是超声学的重要分支,超声医学包括超声理疗康复、超声治疗、超声诊断)。1959年在武汉召开的超声学术会议和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超声学术会议,都是由应崇福和马大猷组织召开。1962年的全国超声检测会议以及1964年的全国超声应用会议都把超声诊断作为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大革命”后学会活动恢复,由于超声诊断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尚未成立全国性学会,所以多次学术会议都以应用声学学会名义召开,并由应用声学学会拨发会议经费,这都离不开应崇福的支持与帮助,也正是由于这些举措,对日后超声诊断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zgsd题-2.jpg

    (二) 中国超声诊断医学学科发展核心奠基人

       中国超声诊断奠基人周永昌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超声医学培训中心主任。历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上海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超声诊断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应用声学》杂志副主编等职。他是学界泰斗,名医大家;他德高望重,在业界口碑极佳,是我国超声诊疗界名副其实的楷模。他是中国超声诊断先驱、超声诊断学科创建核心奠基人、超声医学教育家。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倾心于超声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技术拓展应用,他亲力亲为坚持举办40余年全国超声诊断学习班(进修培训班)的锲而不舍执着精神激励着后辈们,他为我国超声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彪炳史册。他取得过许多荣誉,曾被评为“中国十佳超声医学专家”,在美专 记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医学超声学术会议及全美超声学术会议上荣获“超声先驱者”奖等,这些荣誉不但没有使他停滞不前,更使得他在超声诊断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他于1979—1988年担任上海医学会超声分会会长,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学术活动,扩大对外交流,大力发展普及超声事业,培养了一批目前活跃在中国超声诊断领域的顶尖人才,也带动提升了整个上海超声界的学术地位。在他的积极倡议大力支持下,上海超声诊断会诊中心终于落地。会诊中心聚集了当时上海超声诊断领域几乎所有的名医大家,落址在上海当时的偏远地区(大杨浦),为解决附近广大患者就医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光辉的一生可用一首诗来概括: 

而立悬壶,援朝济人,开辟医学专业新领域;

不惑传道,著书授课,哺育桃李芬芳遍杏林;

耳顺立业,蜚声海外,奠基中国超声成大家;

鲐背耕耘,坚守一线,服务万千百姓为楷模。

四、超声学科发展其他重要纪事

    (一) 原创性科研工作,成就辉煌

       回到之前的超声诊断历史长河中,除了论文的发表、学习班的举办,新仪器的研发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1961年以原上海医学专科学校陈艺生老师为主的超声医学研究室仪器组,研究成功较为成熟稳定的人体用A型超声诊断仪及探头,取代了原来的工业探伤仪,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成熟的医用超声诊断仪。1962年又研制成功了 M型超声仪,并成功地用于早期妊娠胎心搏动的描记,获得闭经第41天早期妊娠的胎心搏动曲线,并于1964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报道,较国外的同样报道至少早3年。此项研究被列为国家科研成果,编入1965年科研报告(编号0876)。1963年用工业探伤仪建立脉冲反射比较法超声测量人体组织的声速,并于1965年发表于《声学学报》, 为国内人体组织声速测量人体组织的声速的最早报道。1963年研制成功连续波多普勒超声仪,用于血管和妊娠的探测。1964年与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协作,将机械扫描BP型超声诊断仪用于临床诊断,图像质量较高。1965年研制成功晶体管便携式A型超声诊断仪,在巡回医疗中为郊区(奉贤)农民作床边诊断。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暂停,周永昌被调回泌尿科工作,陈艺生前往上海第二医学院工作,一部分人员支内去贵州。研究工作受到影响,但留下的人员仍坚持日常业务工作。从1966至1972年,在原来研制成功的A型探头基础上,成批生产诊断用A型探头,提供给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为该厂生产的超声诊断仪配套,先后供应万余只探头。1977年研制成功聚焦型单探头,先后供应绵阳等地超声仪器厂供机械扇扫超声仪配套,共供应数千只。1977年由闻恽牵头编写《超声心动图图谱》,以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组名义内部出版,被列为上海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现在回首 “文革”那段时期,虽然医疗临床工作和科研都停滞了,但是厚积而薄发。1978年后超声研究室重新恢复,周永昌任主任,开展B型实时超声显像,医院为我国第一批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1979— 1990年陆续发表了B型实时超声显像论文50余篇,其中肾上腺醛固酮瘤的定位诊断达到国际水平,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1983年)。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医用仪表厂等单位合作,研究成功了64阵元的铌镁酸铅线阵超声探头,获得卫生部1982年重大科技乙级成果奖,为国产线阵超声探头的研制创造良好开端。1983年起受卫生部委托连续举办5届全国超声图像诊断进修班和13期全国腹部超声图像诊断学习班,合计学员700余人。1986年体制改革,超声医学研究室与超声诊断室领导和人员编制分开,超声医学研究室由周永昌任主任,闻恽任副主任(兼),超声诊断室由闻恽任主任,陆续增添人员。1991年超声医学研究室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和技师1人,其中1名主治医师和1名住院医师已取得硕士学位,1994年胡兵兼任超声医学研究室副主任。超声诊断室有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及技师4人,其他6人。自1978年至1998年,科室在学科带头人周永昌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科研上,都居全国领先水平。1995由胡兵领衔的“尿道实时超声显像研究”采用超声多径路联合探测,攻克了男性(经直肠、会阴、阴茎背腹侧)前后尿道显像一大难关,同时也解决了女性(经会阴、直肠、阴道)尿道排尿显像,为我国超声在尿道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获1995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年11月4日在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成立上海市超声医学培训中心。1996年周永昌主编的《超声医学》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 传承与发展

       1999年初,胡兵正式接任闻恽任超声诊断室主任,同时超声诊断室改称为超声医学科,一直任职至今。胡兵在医院支持下以自己的导师周永昌、闻恽为榜样,始终不忘医生这个职业的初心,着眼行业战略发展方向,积极开拓进取,规模化发展超声医学亚学科,荣获许多荣誉,持续创造佳绩。 胡兵先后担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副会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浅表小器官与血管组组长,上海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2007—2014年);《中华超声影像学》《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声学技术》杂志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上海医师学会影像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声学会医学超声诊断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编了国家卫计委指定教材《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腹部分册》等系列国家及上海市的影像学培训教材。他曾从事普外科、泌尿外科工作,擅长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甲状腺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别是近年来,开展超声引导下肾肿瘤和前列腺结节消融术,积累了丰

富经验,并致力于低频超声,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微泡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以腹部泌尿亚学科为龙头,发展妇产超声亚学科、心超亚学科,积极拓展介入超声亚学科、运动超声医亚学科、急诊超声亚学科、代谢超声亚学科以及超声医学研究室工作,并从学科发展高度,始终不忘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协助医院决策者在全国范围内物色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培养成为第三代领军人物。 

    (三) 几次重要会议确立六院超声历史功绩

       庆祝中国超声诊断创建40周年学术大会并立发源地纪念碑

       让我们再次回到1998年,正是在这一年,在医院的支持下,周永昌、闻恽等筹备在六院举办了 “庆祝中国超声诊断创建40周年学术大会”,来自20多个省市800多位从事超声诊断和研究的人员出席了大会,国家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为坐落在医院的“中国超声诊断发源地纪念碑”题词并揭幕,直至至今,来自全国的超声界同仁来沪,都会前往这块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同时,周永昌等32位为创建中国超声诊断学做出杰出贡献者荣获“先驱奖”奖牌。 

       庆祝中国超声诊断创建50周年学术大会并再次立纪念书碑

      2008年11月22—23日,胡兵、周永昌等筹备“中国超声诊断创建50周年庆典”暨“首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及“2008上海超声医学大会”在医院召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莅临大会,为中国上海超声诊断创建50周年纪念碑揭碑。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发来贺信, 院长何梦乔主持了揭牌仪式。会议表彰了为中国超声诊断创建做出巨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电子壁报(E Poster)会议形式、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会旗交接仪式首次亮相大会。大会设立的五大功能性论坛(如中青年论坛,青年英文论坛等)成为大会论坛范例。会议设立上海超声诊断史料编委会,编辑了上海超声诊断创建50周年历史回顾,明确了上海早期超声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和脉络及集体性贡献,客观厘清了原来有争议的事项,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 

fdgdfsz2.jpg

       庆祝中国超声诊断创建60周年学术大会并首次设立周永昌超声医学讲坛及“周永昌超声医学教育奖”

      2018年9月27—30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胡兵、郑元义等筹备主办,联合13家全国性超声主流及相关学会(协会)在沪成功举办“中国超声诊断60周年学术大会暨周永昌超声医学讲坛”。各大超声学会主委或会长悉数莅临。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及培训中心主任杨爱平,上海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上海申康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方秉华,医院党委书记陈方、院长殷善开等参加此次大会。会议设立并颁发了“周永昌超声医学教育奖”以表彰为超声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专家。 

ada.jpg

    (四) 其他重要纪事

       1991年,胡兵入选首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培养计划;其后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 同年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享受特殊津贴的百位科技人员;1995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年,当选为“十佳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上海市科教文卫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医院临床医疗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05年,当选为上海市声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06年,再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获上海“十佳”医技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全国先进超声培训基地主任”称号,同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部数字诊疗超声综合评价重点专项,成为首席专家。2019年接任放射科李明华教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第二任副所长。 

       2001年,陈亚青获临床医疗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朱家安入选2003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1年,朱家安获2010年度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014年,王燕获上海市住院医师优秀带教老师称号;2019年,王燕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全国优秀带教老师。 

       2016年,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郑元义教授,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超声医学科常务副主任、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后任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理事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科教副院长。郑元义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在分子影像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曾发表多篇SCI高分文章;2017年郑元义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专项研发计划,后又获两项重量级国家级项目。2018年,王燕获院级最受住培医生欢迎临床带教老师称号。 除此以外,科室内的各位主任及医师都在这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绩。 

       在学科建设上,2001年,超声医学科入选院级后备重点学科建设;2004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点,与放射科、核医学科一起被评为上海市介入影像重点学科,同年10月邀请美国费城托马斯大学放射学教授、超声物理学、超声研究室主任福斯伯格(Forsberg)和放射学副教授、医院客座教授刘吉斌先生来院作超声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2008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同年市科委批复同意成立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研究所属科技事业类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主要业务为超声基础研究、超声新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超声新技术的推广、专业人才培训、专业咨询和评估等。 

       2010年,成为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大影像)培训基地负责单位,同年2月26日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在医院正式成立,周永昌、王威琪任名誉所长,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胡兵任所长,院长何梦乔任首任理事长(后由方秉华书记任第二任理事长,郑元义副院长接任第三任理事长),在全市和全国聘任咨询专家。2014年,成为上海市超声专科规培组长单位,并成功申请成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临床专科。2017年,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并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上海超声医研究所被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9年,成为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荣获工人先锋号。

arfsgsd.jpg

五、现在的超声医学科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上海六院超声医学科已形成梯次搭配合理、高端人才突出的团队。团队现有高级职称13人,全职研究生导师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具医师 资格的45名在职人员中,硕士学位以上占91.2%,博士学位占53%。团队成员担任国家级学会及 上海市级专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志 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达13人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 程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优秀新世纪 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中央保健局专家委员会会 诊证书专家1人。 

       超声科拥有60余台高档彩色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门类齐全(腔内端射、腔内双平面、实时容 积探头、超高频线阵探头等),科内拥有ABVS、FIBROSCAN等设备以及剪切波成像、高帧频超声 造影等相关技术,可以支持开展超声全领域检查以及前沿科研。拥有3台临床高强度聚焦超声、射频微波激光等热消融治疗仪,可以开展多种肿瘤介入治疗。实验室拥有中型冻干机、大型磁声调控 设备、大型磁热设备、系列低强度聚焦超声、超声功率检测设备、microPET(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 授赠送)、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仪等高端科研装备。 

      上海六院超声医学科在现任主任胡兵团队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逐步形成了亚 学科门类齐全、超声诊治技术领先,医疗、科研、教学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一甲子转瞬即逝,这些如星河般璀璨的时光之砂悄悄记录了这些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六十年 风雨历程,凝聚的不仅是中国超声人的智慧和力量,同样也见证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几代六院超声人的呕心沥血,离不开六院其 他学科的帮助与合作。胡兵主任一直说“我们的工作是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服务”,科室长久以来也 一直为实现该目标,以勤为业、实干笃行。 

       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带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领导的期望,带着国内外同行的认同,带着 老百姓的信任,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引领、融合、传承的精神拥抱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相信,六院 超声人将继续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行稳致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