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XIN FANG
王新房教授,主任医师,河南洛阳人,我国超声心动图的泰斗与奠基人,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934年9月28日出生。1947-1953年就读河南省洛阳中学,1953-1958年就读于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改名为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至武汉医学院内科工作,1961年起开始从事超声医学研究工作,并组建了协和医院超声科。 他是一代名医大家,学风严谨、知识广博、目光敏锐,专注学科前沿,勇于创新,把毕生精力献身于我国超声医学事业。他的多项科研成果属国、外首创,首次报道M型超声记录胎心搏动、发明双氧水右心声学造影等。在食管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领域均有独特贡献。他的许多开创性工作意义深远,被国际超声学术协会授予““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WFUMB)等荣誉称号。2012年成为亚洲首位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荣誉会员。他参与创建并多个国内、外学专业学会并担任多个重要学会职务,包括国际心脏多普勒学会(ICDS)理事会理事、国际心血管超声学会(ISCU)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总编辑等职务。他著作等身,主编的我国超声心动图领域第一部专著《超声心动图学》已再版至第五版,被奉为专业宝典。他在临床、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为推动我们超声心动图专业发展与壮大贡献卓著,先后培养硕士生三十余人,博士生二十余人,博士后3人。
一、德高望重
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主席Navin Nanda教授曾说:“在超声医学领域,诸多学者为之奋斗一生,取得了卓越成就,王新房教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现年8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王新房教授,是武汉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的创建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自1961年起从事超声诊断研究、投身超声医学事业,是我国超声心动医学事业的泰斗与奠基者,是我国超声心动图系统工程研究生的创始人之一。从事超声的基础临床诊断研究已50余年,是双氧水声学造影发明者、国际超声系统工程学领域公认的先驱者,在声学造影、经食道心脏彩超、三维超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超声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科学进步奖,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
图1 1958年武汉医学院大学毕业
图2 1959年武汉医学院协和医院工作
图3 2011年武汉世超联主席Nanda给王新房颁发“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奖状
二、学术上颇有建树,对中国超声医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因王新房教授在超声心动图研究领域开展了诸多开拓性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多个国际学术机构授予“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奖”、 “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及“ASE荣誉理事” 等荣誉称号。
图4 1979年国务院授予王新房教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图5 1988年世界超声医学生物学联合会授予“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称号。
三、所在学科传承发展好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1975年编著我国第一部《超声心动图学》(内部发行),促进了这一学科的普及与发展。从70年代初迄今,通过接受进修、办学习班和到全国各地讲学等方式,推广超声心动图技术,促进其普及和提高。曾先后出访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印度、波兰、埃及、希腊等国参加国际超声医学会议20余次,为提高我国超声心动图事业在国际上的声誉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王新房教授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热心培养研究生与中青年医师,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我国超声医学事业,心系科室学科的发展。自198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共招收培养硕士生三十余人;自1992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共招收培养博士生二十余人;自1995年共招收博士后3人。
五、对超声学科建设有前瞻性眼光,学科发展贡献度大;
早年探讨人体组织声学原理,率先将其分为无反射性、少反射、多反射和全反射四种,提出利于无反射的液性平段和液性暗区诊断肝脓肿、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其成果在《中华医学杂志》(1963年)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64年)发表后,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予以高度称赞。1975年欧洲学者联合出版的《超声诊断的现状与未来》中写道:“十一年来,王新房报道了一组超声诊断化脓性及阿米巴性肝脓肿的研究成果,218例肝脓肿中诊断准确率达97%,这一成果西方世界很难超越。”
1962年王新房教授用手法推动BP型超声的辉度调制扫描线记录膈肌与心脏结构活动曲线。1963年他在国内外首先发现胎心超声反射,并在次年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这是国内外有关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最早文献,现已为国际上权威专家所公认。
1963年还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能和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M型超声心动图仪,开展了正常和异常二尖瓣曲线的研究,首次对二尖瓣双峰曲线上各波的产生机理、二尖瓣狭窄时曲线的改变以及开瓣音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与当时国际上的同类研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我国超声心动图学研究的基础。
1972年他与科内同志合作,对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其它多种心内疾病进行观察,描述并总结各种疾病的图像特征。并于1975年编著了《超声心动图学》(内部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超声心动图专业书籍,极大促进了我国超声心动图学科的普及与发展。
1978年王新房教授带领科室同事在国际上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 (hydrogen peroxide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在实验中,他勇于承担风险,首先经自身静脉反复注射证明药物安全有效,而后再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发现应用此法对观察心内血流动态、诊断由右向左分流与瓣膜反流等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该方法远优于当时国外的检测法,能在对患者无损害的情况下准确地诊断疾病,是超声心动医学的重大进展,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研究也受到国外许多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认可。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此项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至肺小动脉嵌顿注射进行左心造影以及子宫、输卵管、肝脏、肝瘘与鼻泪管造影等。
1980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二维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发表的相关论文受到很高评价,在推动我国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规范化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1985年在我国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研究,并主编了《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并在“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图6),双氧水造影法在超声早期心脏解剖结构定位与心内分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6
1990 年王新房教授率领团队进行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将超声图像与心脏解剖结构对照,对图像征象的解剖意义进行证明,使检查医师与旁观者快捷识别图像上各区所代表的解剖结构。该系列研究结果在American Heart Journal杂志发表。1998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 获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图7)
图7
1992年王新房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临床研究,评价该技术在瓣膜病和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上的诊断价值,并对右室流出道狭窄、大动脉转位、腱索断裂做作了报导。
1995年他又在国内首家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四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在观察心脏形态、活动、瓣膜疾病、各种先天性畸形的立体动态显示及容积测量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与高度赞赏。
1999年王新房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彩色多普勒成像研究。2002年他和研究组在国内首先开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专家称赞。2008年开展的立体三维超声心动图等研究,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图8 2005年“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